本報記者 何春中《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17日01版)
  馬新明(右)和妻子孫伶伶(2010年8月14日攝)新華社發
  在第六批和第七批援藏幹部中,都有一對夫妻——馬新明、孫伶伶。他們是我國開展援藏工作20年來第一對兩屆援藏的夫妻。
  這對博士夫妻開創了援藏歷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對援藏夫妻,第一對博士,第一對北大校友,第一對海外訪學經歷,第一對兩屆援藏……
  4年來,這對博士夫妻比翼齊飛,滿懷家國情懷,奉獻邊疆,成為雪域高原上一段援藏佳話。
  夫妻援藏無先例
  馬新明今年42歲,援藏前,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機關委員會專職副書記、基層工作處處長。
  2010年4月,馬新明主動請纓援藏。時年37歲的他,作為後備幹部,擁有博士學位,又是少數民族,是組織上的重點培養對象。得知他報名援藏的消息,很多親朋好友都勸他“三思而後行”。
  馬新明決定援藏後,回家征求妻子孫伶伶的意見。當時正好孫伶伶所在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在選拔援藏幹部,需要一位英語水平高的學者。他們兩人產生了共同赴藏的想法,並提出了援藏申請,很快得到批准。
  比馬新明小一歲的孫伶伶是北大法學博士,曾赴日本和美國留學和訪學。她精通英文、日文並有律師資格證和深厚法律功底,是中國律師界中涉外法律業務的佼佼者。
  援藏前,孫伶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員。2010年7月,作為中央直屬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派遣第六批援藏幹部,孫伶伶赴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西藏研究》編輯部工作,2012年3月起任編輯部副主任。2013年7月留任第七批援藏幹部,孫伶伶任西藏社會科學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
  作為北京市派遣第六批援藏幹部,馬新明先後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任北京市援藏幹部副總領隊、副總指揮兼紀委書記。
  2013年7月,作為留任第七批援藏幹部,馬新明任拉薩市委副書記、北京市援藏幹部總領隊、北京援藏指揮部總指揮兼黨委書記。
  援藏,實現了馬新明夫婦多年的夙願。出生在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彞族自治縣戰河鄉子差拉行政村馬家窩子村的馬新明說:“我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國家培養了我這麼多年,我不能滿足於個人的舒適生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馬新明、孫伶伶夫婦共同援藏跟他們堅韌的性格有關。他們在大學田徑隊相識相知相愛,分別是學校男子和女子長跑冠軍,有著堅強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文化援藏創新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北京對口支援拉薩。此後,北京在推進幹部、人才、項目、產業、文化、智力、科技、醫療、愛心援藏方面,為拉薩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積極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加大文化援藏,促進了民族交融。僅在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北京就先後投入近10億元援藏資金,建設了拉薩群眾文化體育中心、德吉羅布兒童樂園、氂牛博物館、拉薩文化大廈等十多個文化項目。
  西藏文化資源豐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它的獨特性和民族性,引起了馬新明的濃厚興趣。
  在雪域高原,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戶曉,她的故事曾被改編成藏戲、話劇、電視劇、川劇等。最早流傳的藏戲《文成公主》已有千年曆史,這是藏族人民創造的心目中的文成公主形象。
  大型史詩音樂劇《文成公主》曾在國家大劇院成功演出,這場展示漢藏民族團結和友好往來的大型史詩音樂劇,從簽訂合同到正式上演,只有短短4個多月。
  《文成公主》凝聚著馬新明的心血。首演前夕,馬新明在京一個多月沒有回家,與演員和工作人員同吃同住。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時,精彩的演出,讓現場許多觀眾落淚。
  “演出太感人了,太震撼了!”這是許多觀眾看完演出後的評價。
  之後,該劇實景版在拉薩籌備期間,由於時間緊,馬新明從選址、建劇場到演出等事無巨細親手抓。
  為確保該劇實景版如期演出,馬新明要求工作人員“當日事,當日畢”。為此,好幾次工作人員都是在凌晨3點多敲門送申報文件。
  在馬新明眼裡,“《文成公主》故事題材是歷史的,但從藝術創新和歷史意義而言,它又是現實的,擺脫了傳統的說教方式,用生動的故事和具有感染力的表現形式,突出藝術性、觀賞性。在運營模式上,讓市場來檢驗”。
  但馬新明也並不諱言:“由於西藏文化市場主體發育不全,市場經驗不足等原因,《文成公主》要完全靠市場化運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展示拉薩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時代變遷,拉薩市委決定在拉薩電視臺新增藏語頻道和旅游文化頻道。這項重擔最終又落到了馬新明的肩上,他多次去北京到國家廣電部門協調和溝通,反覆陳述拉薩增設這兩個頻道的重要性,最終獲得特批。
  之後,在馬新明的努力下,又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完成了這兩個頻道的人員招聘、設備採購、機房建設、節目準備等工作,保證瞭如期開播。
  民族團結家國夢
  在西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句簡單而真誠的“扎西德勒”就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4年多的援藏,馬新明全身心地融入當地。
  作為北京援藏領隊,馬新明組織他的“援友”們學習藏語、藏歌、藏舞,有時在食堂吃飯,他也會向藏族服務員請教藏語發音。由於“老馬”的身先士卒,學習藏語、藏歌、藏舞在北京援藏指揮部蔚然成風。
  馬新明常說:“我天生骨子裡就是農民,和農牧民群眾在一起,就是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心裡踏實!”
  馬新民下基層,和農牧民群眾打成一片。他吃糌粑、乾牛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到農牧民家裡拉家常,幫服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阿朗鄉是“大骨節病”的多發地,主要原因是飲用水中礦物質超標。在馬新明的多方奔走下,村裡人喝上了安全的自來水。通水當天,馬新明夫婦前往祝賀,當地村民聞訊自發趕來,為他們獻上哈達。有位患大骨節病的老人行動不便,但依然堅持親自來獻上哈達,表達感恩之情。
  著名作家郭冬隨馬新明下鄉調研後,感慨道:“很多幹部說話做事居高臨下,官氣十足,然而我在馬書記身上感覺不到一點官氣,他謙虛低調,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官架子。”
  對郭冬的表揚,馬新明淡淡一笑:“人都是平等的,人格不是端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也有人提醒他,“當領導不能謙和,否則沒有威信,下屬會欺負你。”馬新明聽了,只是善意地微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實在端不起架子。”
  馬新明經常告誡他的“援友”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和諧。援藏幹部的首要任務是做好民族團結。如果民族團結做不好,就不可能很好地開展工作,更不可能完成援藏工作。”
  “援藏的過程,是一段播撒民族團結與友誼之旅。”馬新明、孫伶伶這對博士夫婦基於這樣的家國情懷,在雪域高原,盡己所能,用真誠與善意,播下了民族團結和睦的種子。
  本報拉薩9月16日電
  記者手記《讓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見6版  (原標題:援藏伉儷 雪域“齊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p46lpgir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